回上一頁

2022全國特殊教育教學實務學術研討會辦理成果 

一、實施目的:為聚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人才,研討特殊教育相關重要議題,分享實務經驗與研究成果,期以透過專題演講,論壇以及論文發表,提昇國內特殊教育的教學與輔導工作,並提供特殊教育教師、學者、專業人員的經驗與學識交流場域。

二、指導單位:教育部 

三、主辦單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四、協辦單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五、活動時間:111 4 23 日(星期六)

六、活動地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行政大樓十樓國際會議廳

七、活動議程


八、活動內容:

() 開幕紀實

1.2022全國特殊教育教學實務學術研討會於423日盛大舉行,全國特殊教育相關人員齊聚一 堂,共襄此次難得的學術研討,場面十分熱鬧,共計200餘人到場與會。

2.開幕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兼特殊教育中心蔡明富主任主持,本會由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主辦,特殊教育學系、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及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協辦,今年主題為「特殊教育學生與STEAM教育」,大會安排了一場專題演講、四場論壇、四個場次的論文發表,主題緊扣跨領域特殊教育,STEAM領域結合讓特殊教育更多元豐富。

3.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教系主任兼特教中心主任蔡明富主任歡迎大家來參加2022年全國特殊教育教學實務學術研討會,全國的特殊教育相關人員難得齊聚一堂,今年的主題可以歸納出三個重點:跨領域結合特殊教育,涵蓋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等領域;探討領域涵蓋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領域;邀集北中南東各區相關人員一同與會,討論更加多元豐富!

4.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陳宛蓁專員表示感謝學校及主任用心的規劃,特教這幾年的例行工作夏令營、特教法的修法以及轉銜等等,都仰賴特教中心的幫忙。目前教育部也規劃大專資源教室資源手冊的編製及對新進人員的參考指引,也借重明富主任的編輯經驗及規劃內容。最後也祝研討會能順利完成!。

5.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的王欣宜主任致詞,王主任表示再度來到高師大參加研討會,尤其是跨領域的研討會感到十分榮幸,明富主任在特殊教育這一塊付出了許多心力,在藝術教育以及科學教育長期更是投入非常多的精力。王主任也預祝這次的研討會能圓滿成功,並祝福大家身體健康。

6.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兼特殊教育中心的吳雅萍主任致詞,感謝明富主任讓大家有機會跟高師大學習,看到這次的主題「STEAM」就覺得高師大很前衛,且無論是資賦優異還是身心障礙學生都有在談這個話題;特別是今天與會的有研究生及實務界的老師們,且跨及身障資優還有各個不同的地區,希望今天的分享可以讓研究生在思考上有不一樣的火花,而實務界的老師聽完可以運用到實務上。預祝今天的研討會圓滿結束!

7.司儀宣布本場所防疫措施依照大專校院110學年度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疫管理指引實施(實聯制、手部酒精消毒、整點廁所/飲水機清消、中午會議廳全面清消、各會場禁止飲食),並請與會人員確實配合相關防疫措施。

() 專題演講紀實

1. 專題演講主題為適應藝術於特殊教育之應用,本中心蔡明富主任邀請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特聘教授兼進修學院姚村雄院長擔任主持人,並邀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侯禎塘副校長擔任主講人分享藝術融入特殊教育之應用。

2. 侯禎塘副校長承續去年專講內容延續分享,首先說明了今年的主題為特殊教育與STEAM教育,STEAM在許多科目早已開始實行,但其中缺少了一點軟性的元素,而藝術領域(Art)就是!對此,侯副校長就如何將適應體育、藝術領域做連結,把活動融入到課程裡面的角度跟各位做個介紹。

3. 接著侯禎塘副校長以藝術表達體驗夏令營的運作說明,需要去思考如何規劃設計活動,才能符合CRPD融合教育的概念並讓大家都有平等參與的機會。而特殊教育學生都有他們的特質跟不同的特教需求,如何讓他們去發展創意、發展潛能,讓特殊教育學生在生活上可以獨立自主,且對社會有貢獻是目前著重的方向。因此侯副校長希望在採取適當的措施下,能使身心障礙學生有機會激發他們的創意、藝術以及知識的潛能。最後透過普生和特教生的共同參與,及各專業人員發揮所長跨領域合作,實施融合教育,能夠培養特教生對自我也對他人覺察的能力。

4.侯副校長也分享了夏令營其中的一項活動-創意模仿秀,讓學生們分組模仿世界名畫,並提到學生模仿的非常逼真,且在任何人看來都呈現的非常自然及別具創意。另外有一位重度障礙的學生也參與了這項活動,他的阿姨在旁邊一同協助,在參與的過程中都感到非常喜悅。同時,侯副校長又展示許多學生的作品,作品裡會呈現出學生内心的想法,每一個色彩都有其不同的意義在裡面,特別某些學生的畫作有參與2019年教育部「看見ㄒㄧㄣ世界」畫展,透過展覽讓學生有不同體驗,也增加學生的成就感。

5.接著侯副校長提到了109年夏令營,是以藝術概念結合STEAM做一個統整。教育部也非常重視此項活動,由部長親自來參與開幕式,且將其拍成一個影片作為紀錄,並上傳到YouTube上,希望能達到宣傳的目的。侯副校長最後也鼓勵大家,身邊若有對藝術有興趣的身心障礙朋友,都可以參加各地區所舉辦的藝術性比賽。

6.主持人姚村雄院長讚美並推薦侯副校長申請教育部藝術終生貢獻獎,也總結出三個重點:特教生的教育平權、利用藝術專業以幫助身障生達到身心平衡及成就、如何做到適性揚才。結合以上三點,若教師做適合的引導,能讓學生找到人生不一樣的亮點!

 () 論壇一紀實

1.論壇一主題為科技應用於社會技巧課程之實務經驗,本中心蔡明富主任邀請到了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侯禎塘副校長擔任主持人,並邀請了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王欣宜主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源教室林寳鈺輔導員擔任與談人,分別分享了擴增實境(AR)應用於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之社會技巧訓練以及影片示範教學應用在大專特殊教育學生職場社會技巧訓練。

2.王欣宜主任先提到一個迷思,「大多人認為自閉症有人際互動的問題,長大後就會慢慢變好了。」事實是並不會,這個問題會一直存在。自閉症學生在大專階段學生數是排名第二,大專校院將學生送到諮商中心做輔導,但諮商師並不了解特殊教育學生的特質,相關的專業訓練也較少,且輔導諮商需要學生自己來求助申請,但智能障礙學生或自閉症學生都很少會主動求助,若有教材或資料可以參考,是不是可以讓他們得到更好的輔導。

3.因此,王欣宜主任嘗試了跨領域的合作,剛開始相當辛苦。為增進學生類化的成效,需給予適當的線索-以實境訓練學生類化;在實際的生活中,讓學生遇到問題就會使用學到的技巧。使用影片的好處是學生可以反覆觀看,無論是在哪裡都可以學習,課堂上也提供學生練習、回饋及修正演練、複習歸納,最後可以進行形成性評量。王主任為鞏固學生社會技巧的練習,申請科技部計畫設計應用程式-Artivive,同時也帶領與會人員進行操作,而此應用程式仍在初步執行階段,實施成效待今年10月中旬將另行公開分享。

4.林寶鈺輔導員分享與畢業的特殊教育學生聯繫,時常會聽到其在職場上的人際互動問題,近年來除了學生在校生活輔導、學業輔導外,生涯轉銜也備受重視,學生畢業後即面臨求職及就業問題。因此,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考量學生在職場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面試技巧、工作態度、人際互動,分別設計19個課程主題並出版專書,期望學生畢業求職及就業,能與他人保有正向人際關係。

5.林寶鈺輔導員現場也分享影片教學,影片內容是以小步驟做操作,讓老師依據學生需要的技巧去挑選需要的技能,其中也有結合學生的現場狀況,用影片來還原現場並討論。每個影片都會有正確版跟錯誤版,目的是用錯誤版的影片引發學生動機增加印象後,再播正確版的影片教學。並且提到在教學時,現場老師可依據學生需求進行調整,且分小步驟學生會比較好演練,而在學習後實際演練是很重要的。最後輔導員也分享了在實施及拍攝當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學生給予的回饋。

6.此場論壇的最後,侯禎塘副校長誇讚王欣宜主任在特殊生的社交技巧耕耘,非常有理論及實務經驗,今天分享創新的教學應用也非常的有前瞻性;林寳鈺輔導員分享的職場社會技巧影片教學是系統化且具實用性,是非常完整的教材,期待各位可以多多利用這些特殊需求課程系統化的教材。

() 論壇二紀實

1.論壇二主題為科技應用於特殊教育學生的教學實務分享,本中心蔡明富主任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胡心慈主任擔任主持人,並邀請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陳志軒主任、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吳柱龍副教授擔任與談人,分享虛擬實境科技(Virtual Reality,以下稱VR)及擴增實境科技(AR)對特教生之教育應用。

2.陳志軒主任以「科技該如何恰如其分使用在各領域才是目標」為開頭,強調使用科技時是否達到當初設立的目標相當重要。然而,陳主任檢視現階段虛擬實境科技,認為其在實務現場的應用仍有難度,尚需要研究及多方的合作。

3.陳志軒主任繼續分享科技融入教學的重點是要有趣、能夠吸引學生,並簡介虛擬實境科技之定義為利用三度空間的環境,整合個專業技術創造極真實環境,在想像空間可以有虛擬的教室,此技術在新冠肺炎(Covid-19)出現後逐漸被重視,陳主任提到VR過去主要使用對象為肢體障礙及腦性痲痹者,VR的應用可協助他們重建大腦的可塑性,並提供大量動作練習的機會。而目前VR的應用可歸納為兩大類,分別為輔助鑑定及輔助介入,前者用於收集神經行為來輔助鑑別診斷,並結合腳本任務表現檢視表現效度驗證;後者用於強化模仿行為,透過外顯行為來訓練,欲藉此改善社交技巧。

4.虛擬實境科技的實施過程有下列重點需注意,一為需依據學習階段劃分課程目標,並將學生對於科技的接受度納入考量;二為知覺可用性與易用性,現場老師是否能確實運用在教學,甚至遊戲化皆為影響因素;三為配合地區特色,遊戲設計符合地區脈絡,以VR在臺東地區的應用為例,上肢運動以射魚遊戲進行,遊戲內的目標設計為當地魚種,而下肢運動的遊戲場景則以臺東景點為主。

5.吳柱龍副教授首先簡介影像示範教學(Video Modeling,以下簡稱VM),施行方向為運用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強調示範;另一為多媒體層面強調影片。最早之前VM是以錄影帶記錄,而後陸續有PDA、筆電、iPodiPad,隨著手持裝置的發展結合了網路及瀏覽器。VM的應用有幾項優勢:能立即增強、影片可重複觀賞、符合成本效益、不受環境限制。且已被驗證具顯著成效的教學策略,並且廣泛應用在各領域上,像是生活技能、社交技能學科教學等。

6.數學應用問題解題是複雜的過程,即使學生有足夠的閱讀能力及數學計算能力,在應用問題解決仍有非常大的困難,因此,設定數學解題為研究方向。研究結果中,學生回饋引起動機很好,但對於教學是否真的有幫助還有待研究。最後吳副教授提到,擴增實境搭配影片示範教學能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且有利於國小資源班現場。

() 論壇三紀實

1. 論壇三主題為國中小特殊教育學生的科學教育,本中心蔡明富主任邀請國立屏東大學大武山學院黃玉枝副院長擔任主持人,並邀請嘉義縣政府教育處特殊教育科李育珊科長及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兼特殊教育中心吳雅萍主任擔任與談人,分享特愛科學「嘉」年華的活動規劃經驗以及如何幫助中重度認知障礙學生學習適齡綱要的探究科學課程。

2.李育珊科長提到,特殊教育一定是團體合作而非單兵作戰。由於嘉義縣的資源有限,基本上活動需要派車接送學生,因此,預算幾乎花在交通上,較無餘裕能支出其他項目,而本縣在特教科學教育很高興能與高師大特教中心合作,針對國中的特殊教育學生,由高師大特教中心設計安排特教科學活動教學內容。此外,為了活動圓滿,每次的活動都讓學生人人有獎,此時就要尋找其他資源,例如:嘉義縣家長協會或是相關團體,尋求贊助,以利活動辦理。

3.辦理特愛科學嘉年華是主要的活動項目,其中包含許多課程(數學、生物、化學等),並設計關卡闖關模式,而每一關的關卡都是需要接受訓練,由設計的現場教師進行指導,另外,關卡的設計每年都會進行調整,因此,學生每年參加也會覺得課程很新鮮有趣!李科長也提到最辛苦的其實是高師大特教中心團隊,因為事前需要設計許多關卡,配合學生的程度及狀況,而參加的學生中若有較特別的孩子,也會先把學生狀況提供給高師大特教中心蔡明富主任,由主任與設計課程的教師再行調整活動關卡。學校老師們帶學生來參加活動,也會參考關卡的設計、詢問課程原理以及教學策略,如此一來,對於現場老師的特教教學也有幫助。

4.李育珊科長提到除了學術科學的部分,也有辦理滾球比賽,縣長也很支持,並表示可以多辦理相關活動,而學校校長也很願意協助承辦,對此,李科長感到非常的欣慰,也希望未來能辦理更多元的活動。最後,李科長分享孩子一生下來走到特教,就是老天把他們的一扇窗給關了,那我們就要負責幫他們開窗,一味的保護他們不一定是好的,希望可以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表現自己。

5.吳雅萍主任分享幫助中重度認知障礙學生學習適齡綱要的探究科學課程,吳主任首先以三大塊(WHYWHATHOW)來說明這個主題。WHY-為什麼要做這個課程,美國滿早就有在課綱上提倡普通科學教育應涵蓋所有的人,且除了法規政策以外,也有諸多學者倡議及說明為何中重度的學生可以來學科學(可以教學生解決問題、改變別人對他們成就的期待、方法對了內容就教的會、功能性技巧並非學業性學習的先備能力)WHAT-到目前大家已經做到什麼程度了,吳主任整理了到目前為止的科學學習文獻及前人的研究做說明及講解;HOW-要如何教(方法對了學生就會了),方法正是大家都學過的延宕、提示等等...善用這些策略就能教會學生。

6.吳主任也提到自身做研究的相關經歷及內容,先是找一位學生進行教學,後來為了讓研究有更多數據,也找了團體來進行教學。最後吳主任鼓勵大家,只要我們用對方法,我們是有能力讓特殊教育學生學習適齡的課程,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接觸跨領域,參加各個不同領域的活動。

7.論壇最後,黃玉枝副院長也分享了自身臨床教學及跨系學生合作設計辦活動的經驗,並勉勵大家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可以被誘發的,每個孩子都有學習的可能,所以該教的專有名詞就教,這樣學生才有經驗,不懂的地方再做操作的說明,那學生就會有概念了,之後有學生把科學名詞運用在生活中,這就是我們從中看到學生的進步。

() 論壇四紀實

1.論壇四主題為資賦優異學生的STEAM教育,本中心蔡明富主任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于曉平教授擔任主持人,並邀請高雄市資優教育資源中心高子晴主任以及臺北市資賦優異教育資源中心王曼娜主任擔任與談人。高子晴主任分享高雄市資賦優異學生STEAM教育之經驗,並以高雄市國中小創意運動會為例,而王曼娜主任則是分享臺北市資賦優異學生STEAM教育之經驗。2.高子晴主任分享許多創造力中心曾經舉辦過的活動,例如高雄之美創意藝起玩舞台表演競賽活動、電臺節目以及教師想像力教育知識管理等。接著,把焦點放在了介紹創造力運動會,她提到創造力運動會是依靠學生的腦力去競賽,一個隊由四個人組成,規則有闖關、表演、擬寫報告、作品產出或口頭報告等多元方式進行評量。由於這項活動不僅限於資優學生參加,普通班學生也能一同參與,所以高主任認為這樣的方式也有做到普特融合,是非常好的一個方式。

3.高子晴主任提到創意運動會分別有初賽及複賽,包含的領域有語文、數學等。在每一個領域裡都取得20分參加決賽,而每一個領域有100多分,然後這項活動是有限制隊數的。在這一個比賽過程主要是希望能讓孩子有所學習以及為了讓以後參與的人更加清楚了解這項活動所進行的內容,他們還會邀請獲得前三名的學生事先錄製影片分享他們的作品、理念以及比賽過程的感受。

4.高子晴主任最後也分享活動在五、六月就會開始尋找命題委員,召集人可能是校長、學校的主任或是行政主管,一共六位委員來幫忙出題,而這六位委員都是在各科裡的專家或是有經驗的老師們。七月會召集大家開會,一起討論想法、或是命題的方向。八月的時候再看初稿,檢查是否符合指定的概念以及八月也會進行審題。在最後主任也給了一個結語希望跨領域素養導向教育環境讓資優學生活出真實自我,人盡其才,造福人群。

5.王曼娜主任主要分三個部分做分享說明,臺北市資優學生STEAM教育推動緣起、STEAM教育推動現況和STEAM教育推動未來展望-從韓國推動經驗反思。首先,先與我們分享了STEAM教育的一個轉變。2015年起美國教育界將ART納入了STEAM2018STEAM成為了教育主流的趨勢。國内開始推動STEAM教育,也變成是課程的一部分。臺北市一開始並沒有特別強調或明確的說明要推動STEM或是STEAM,比較特別的是在1988年有一個臺北市資優教育白皮書,頒佈了白皮書之後,會去解釋、盤點現行資優教育推動的工作是否存在著盲點。主任也與我們分享了臺北市在國小、國中、高中職分別舉辦相關的科技創作研習營、科學創意競賽以及資優班課程活動等。

6.最後,王曼娜主任希望有系統規劃資優STEAM教育推動政策、支持資優STEAM課程教材研發及推廣、強化資優教師STEAM專業發展支持系統、整合在地及國際STEAM跨域資源建立合作機制和落實STEAM成效評估及提供學生多元展才舞台。

7.論壇的最後,于曉平教授感謝高子晴主任和王曼娜主任這麽豐富與統整的内容。也提到了我們都以為STEAM裡面的A是藝術,但是從不同學者的分析來看,其實有些學者認為A應該是語文學的部分,而不是藝術,認為我們應該要更廣泛的去思考A所代表的意涵。

 () 論文場次A紀實

1.論文場次A主題為特殊教育學生之溝通研究,本中心蔡明富主任邀請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陳明聰院長擔任主持人,本場次共三篇論文發表。

2.第一篇發表為龔書萍、任師萱、陳明聰之《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字面和非字面意義移動動詞語句表達之研究》,發表人為龔書萍,其研究先以圖片帶領與會者體會並比較隱喻對高功能自閉症及一般學生的差別,說明高功能自閉症學生對語用、笑話、成語、諷刺概念薄弱,且對聲音中的情緒反應較不靈敏,接著再介紹語言學中有隱喻意義的移動動詞。該研究不同於過去的研究較注重於教學方法或詞彙的隱喻,而是針對字面和非字面意義移動動詞在語句中的表達,且過程使用無字繪本帶領受試者說故事,記錄其敘述的用詞,統計用詞類型分析是否使用非字面意義語句。研究結論顯示高功能自閉症及一般學生兩者語句使用是相似的,在語言發展是沒什麼差別的。

3.第二篇發表為謝佳倫、陳明聰、龔書萍之《花蓮地區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口語敘事能力表現之研究》,發表人為謝佳倫,說明由於表達與分享是生活中需要時常進行,語言會隨年紀發展,但身心障礙學生的發展較緩慢,有較多探討識字及書寫的研究,卻較少看到有關口語表達的研究,希望藉由此研究探討學障生與一般生的口語敘事表現之差異並針對其問題提供協助。過程使用故事連環圖做為蒐集語料的材料,並有一致性步驟及流程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結果總詞彙數、相異詞彙數達顯著差異,學障組能力表現低於一般生生組,校正後相異詞出現率兩組未達顯著差異。進一步發現學障生在口語敘事表達上的困難為語詞表達詞的數量跟詞彙變化少,而兩者共同的特徵為在故事連環圖中重要訊息未完整描述,缺乏邏輯前後連貫概念。研究者提供之實務建議為,以相似、相反詞擴增詞彙量,造句練習所學語詞並替換語義相通詞彙,亦可提供故事架構圖,未來應加入鉅結構的整體語義分析學障生的口語敘事能力。

4.第三篇發表為黃詩琁、陳明聰、陳思涵之《學習輔助溝通系統版面符號之自動化歷程初探》,發表人為黃詩琁,該研究先以CRPDICF為由提出溝通的重要性,並說明研究以團體實驗研究法為基礎,紀錄受試者答題正確率與作答時間變化,評估操作學習精熟過程是否符合動作學習理論的歷程三階段-認知、連結、自動化,而該研究使用工具為陳明聰教授與科技部計畫研發的Touchword軟體,並自行設計溝通版面之圖片。研究結果顯示答題平均正確率從初次測試70%上升到90%,作答平均時間曲線第一次到第二次間急速下降,第七次後慢慢持平,可依據折線圖曲線起伏大致分為三階段;又因長時間施測發現有受試者分心之狀況,設立假設討論時間長短及分心情況之關聯,顯示無論校正與否,施測時間長短皆不會影響分析。最後研究者提出第一點,建議未來可增加符號量,以更符合實際學習符號的過程,第二點實驗對象從一般大學生改為AAC的使用者,第三點可以更進一步探討眼動影響受試結果的情形。

5. 三篇論文發表後由主持人陳明聰院長總結,這三篇論文屬於基礎、非介入型研究,且仍在探討階段,期望與會人員能不吝指教。

 () 論文場次B紀實

1.論文場次B主題為特教學生之教育及輔具使用,本中心蔡明富主任邀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黃桂君教授擔任主持人,本場次共三篇論文發表。

2.第一篇發表為陳任勳、吳雅萍之《中重度認知障礙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年教育目標分析之研究》,發表人為陳任勳,該研究在了解集中式特教班中重度認知障礙學生的自然科學領域的學年目標擬定。研究結論顯示,在教育目標的敘寫上大部分符合學年目標型,但近半數是取自調整應用手冊;而能力指標分布上,偏重在過程技能跟科學技術認知;調整原則上使用最多的是簡化、減量及無調整;內容主題的部分集中在過程技能、地球環境、生物構造及改變與平衡。最後陳任勳以該研究提出建議:敘寫方式盡量透過校內或跨校社群持續增能、指標的參照要均衡配置且選擇適合學生學習階段的指標、調整運用原則要適性多多使用、內容主題宜多元。

3.第二篇發表為謝佳玲、陳麗圓、吳雅萍、陳政見之《腦性麻痺大專生使用溝通輔具的現況及需求之調查研究》,發表人為謝佳玲,該研究採分層叢集抽樣進行調查,著重探討在不同校園及生活情境中,腦性麻痺大專生使用溝通輔具的現況及需求。研究結果為腦性麻痺大專生較少在校園中使用輔具且需求性不高,遭遇到的困境有三點,一為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二為語音辨識不夠準確,需要他人協助修正,三為使用上較緩慢。最後謝佳玲以該研究提出建議:可以在腦性麻痺學生入學之後,調查這個學生是否有溝通上的需要或是障礙,如此就能依照學生需求提供溝通輔具。

4.第三篇發表為曾敏、陳國龍之《線上繪圖計算機融入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函數教學成效》,發表人為曾敏,該研究以Desmos作為數學教學的教學工具,並藉此來研究是否線上繪圖計算機融入數學教學之成效是否顯著。研究結果為實際觀察及詢問學生獲得,結果顯示無論是在學生的回答積極度、課堂興趣及學習成效都有大幅提升。最後曾敏以該研究提出建議:因為該研究對象為學習障礙的學生,而不同障礙類別的差異大,故無法推論其不同障礙學生是否適用、因為僅使用傳統教學及融入Desmos兩者做比較,故無法推論是否優於其他教學介入、希望此研究可以繼續延伸到不同障別及不同年級。

5.三篇論文發表後由主持人黃桂君教授總結,這三篇論文都非常的有學術價值,很感謝論文發表人帶來如此精彩的學術分享,也期待與會者日後也能繼續為專業領域貢獻研究。

() 論文場次C紀實

1.論文場次C主題為特教學生社會技巧及生涯就業,本中心蔡明富主任邀請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王明泉主任擔任主持人,本場次共三篇論文發表。

2.第一篇發表為賴以端、王欣宜之《藝術活動介入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學習成效之研究》,發表人為王欣宜。研究背景以及動機主要是因為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能力較低,經常忘記禮貌習用語、以不適當方式表達情緒以及自我介紹有困難等問題。研究目的是藉由藝術活動的介入,探討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之學習成效以及探討經過藝術活動方案後,智能障礙學生藝術表現情形之改變,本研究之觀察者一致性高以及信度佳。研究結果顯示,在藝術活動介入後個案在社會技巧上有顯著進步,表示藝術活動介入對社會技巧也具有正面的影響。

3.第二篇發表為鍾和村之《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畢業生成人生活安排、生涯選擇及就業歷程之研究》,發表人為鍾和村。此研究設計是於102-104學年度設置之高職特教班的學校中,選取三民家商及鳳山商工等兩所公立學校,以及三信家商、樹德家商、立志商工及中山工商等四所私校,並且抽樣120名,實收105102-104學年度的畢業生進行三年期的追蹤研究,於電話進行訪談以及使用四點量表。研究結論顯示高雄市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畢業生的生涯選擇以就業為主,升學次之,以及部分學生在畢業後也有尋求勞政體系的就業輔導資源,同時顯示學校職業輔導制度也漸趨健全等。

4.第三篇發表為蔡獻裕、陳芷琪、曾紹庭、蔡明富之《雙重殊異成人的職場困境與工作適應探討-以南部某大專資源教師輔導員爲例》,發表人為蔡獻裕,研究目的是為了解雙重殊異大專資源教師輔導員的職場困境與工作適應,採質性研究。透過實體及線上訪談的形式探討研究參與者在職場困境與工作適應之親身經驗,以了解這方面的相關歷程。訪談架構主要以兩大架構為主軸,分別是職場困境及工作適應作為引導。研究對象為南部某科大學資源輔導教室輔導員,並進行三次的深入訪談。

5.三篇論文發表後最後由主持人王明泉主任進行總結,王主任也表示非常感謝三位相關的研究發表分享。

() 論文場次D紀實

1.論文場次D主題為雙殊學生輔導與STEAM教育,本中心蔡明富主任邀請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陳志軒主任擔任主持人,本場次共三篇論文發表。

2.第一篇發表為黃波心、顏家宜、謝佑暄之《國小自閉症資優生行為處遇與輔導個案研究》,發表人為謝佑暄。研究目的為因雙殊學生人數增加(遮蔽效應)、自閉症學生社會適應與處理速度為弱勢以及在實務現場同時滿足資優與障礙的需求,故以此為研究主題。輔導雙殊生的三個重點:了解學生優弱勢能力、不同教師間的密切合作、全方位的支持團隊。研究結果為問題行為頻率下降,但人際互動因無法預期與隨年齡複雜程度提升因而為一大挑戰。研究者認為組成問題解決團隊後,教師資訊量大量流通,才能更加全面了解個案的整體情形,並且依照需求進行課程設計或輔導處理,也提升團隊間的一致性。

3.第二篇發表為劉世閔、趙錫清之《創造力STEAM:以一所漁村國民小學學生學習歷程為例》,發表人為劉世閔、趙錫清。說明創造力與STEAM是目前教育潮流,也是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此研究以敘說為研究方式,配合電腦輔助質性資料分析軟體NVivo R. 1.6.1,透過訪談、觀察等方式,探討此漁村國小校長融入STEAM課程激發一位特殊學生在社團活動的創造力表現。他們成立多元性社團,結合當地文化—神轎及海洋文化,融入STEAM課程,激發學生創造力。並展示此位學生利用雷雕及機器人的作品,作品不僅多樣化,有的還會走動,且以生活會用到的用品為主,像是日曆、手機架等。

4.第三篇發表為趙世賢、蔡明富之《「特我」與「優我」之雙殊匯融-一位情緒行為併數理優異者求學過程的自我敘說探究》,發表人為趙世賢。此篇發表為自我敘說的研究。發表人自述自己為雙殊(妥瑞症+ADHD)。在學生時代只要成績在一定水平以上,師長並不會注意自己的怪異舉動及需要,且加上自己不願意面對,因此直到碩博班認識「雙殊」時,才進而發現自己亦是雙殊生。總結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三個觀點:一、適時的讓特教及輔導介入,除能改善學生外,亦為老師授課的助力。二、透過人際社交等技巧課程的介入,以建立護持環境。三、善用優勢來輔助或改善其障礙症狀。最後發表人也分享,透過此篇自我敘說,讓自己勇於面對及正視己身的障礙。

5.最後由主持人陳志軒主任總結,感謝三位發表人的精采分享。並提到雙殊生在最近特教輔導上是一個很重要的對象,也是近幾年教檢考題的重點,在障礙上來講會有遮蔽效果(障礙特質遮蔽資優特質)透過輔導及教學的經驗,觀察兩者激出的火花,並以論文方式呈現出來,相信會給我們很好的啟發。

(十一) 閉幕紀實

1.閉幕由本中心蔡明富主任主持,邀請協辦單位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王欣宜主任、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陳明聰院長和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陳志軒主任擔任與談人,一同向與會人員進行本次研討會的回顧與討論。

2.蔡明富主任首先提到跨領域不會只有跨一科,未來的路也很值得大家去思考,最後期待明年還能再舉辦研討會,讓大家每年都能有彼此分享探討的機會,也非常感謝這次到場分享的主講者及與會者。

3. 王欣宜主任分享了從一早的專題到各場的論壇及論文場次,表示深深感受到主辦方以及其團隊的用心,不僅僅是在軟、硬體設施方面,在研討會的內容安排上也學習到非常多。最後王主任表示,希望來年還能有類似的盛會,讓對於特教有興趣的人可以共聚一堂,互相交流學習、呈現成果。

4.陳明聰院長分享,這次聽了很多不同的演講內容,瞭解到很多雙重特殊學生的困境。也很感謝高師大特教中心蔡明富主任及其團隊的接待,讓研討會可以順利進行。

5. 陳志軒主任表示很佩服蔡主任,覺得這一次的研討會讓大家了解到特教的趨勢,每個人都收穫滿滿。每年到了這個時間我就會想是不是該辦研討會了,會讓大家記得並想到這時間該參與研討會,我認為這代表研討會辦的非常成功。最後也對主辦單位提供這麽好的學習環境表達感謝。

更多資料來源:http://140.127.68.67/Ming_Fu_TV/MovieListNV.aspx?CID=20

 

 

 

 

 

 




Image_0
全體與會人員進行大合照_1110423
Image_1
全體與會人員進行大合照_1110423
Image_2
貴賓們與蔡明富主任進行合照_1110423
Image_3
高師大特教中心蔡明富主任開幕主持_1110423
Image_4
學特司承辦員陳宛蓁致詞_1110423
Image_5
王欣宜主任開幕致詞_1110423
Image_6
吳雅萍主任開幕致詞_1110423
Image_7
參與人數眾多_1110423
Image_8
姚村雄院長主持專題演講一:適應藝術於特殊教育之應用_1110423
Image_9
侯禎塘副校長主講專題演講一:適應藝術於特殊教育之應用_1110423
Image_10
姚村雄院長頒發感謝狀給侯禎塘副校長_1110423
Image_11
王欣宜主任頒發感謝狀給姚村雄院長_1110423
Image_12
侯禎塘副校長主持論壇一:科技應用於社會技巧課程之實務經驗_1110423
Image_13
科技應用於社會技巧課程之實務經驗_與談人:王欣宜主任_1110423
Image_14
科技應用於社會技巧課程之實務經驗_與談人:林寶鈺輔導員_1110423
Image_15
侯禎塘副校長頒發感謝狀給王欣宜主任_1110423
Image_16
侯禎塘副校長頒發感謝狀給蔡明富主任_1110423
Image_17
胡心慈主任主持論壇二:科技應用於社會技巧課程之實務經驗_1110423
Image_18
科技應用於特殊教育學生的教學實務分享_與談人:吳柱龍副教授_1110423
Image_19
科技應用於特殊教育學生的教學實務分享_與談人:陳志軒主任_1110423
Image_20
參與教師認真聽講並提問_1110423
Image_21
頒發感謝狀給兩位與談人_1110423
Image_22
黃玉枝副院長主持論壇三:國中小特殊教育學生的科學教育_1110423
Image_23
國中小特殊教育學生的科學教育_與談人:吳雅萍主任_1110423
Image_24
國中小特殊教育學生的科學教育_與談人:李育珊科長_1110423
Image_25
參與教師分享心得_1110423
Image_26
于曉平教授主持論壇四:資賦優異學生的STEAM教育_1110423
Image_27
資賦優異學生的STEAM教育_與談人:高子晴主任_1110423
Image_28
資賦優異學生的STEAM教育_與談人:高王曼娜主任_1110423
Image_29
教師們認真聽講_1110423
Image_30
陳明聰院長主持論文場次A:特殊教育學生之溝通研究_1110423
Image_31
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字面和非字面意義移動動詞語句表達之研究_分享人:龔書萍_1110423
Image_32
花蓮地區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口語敘事能力表現之研究_分享人:謝佳倫_1110423
Image_33
學習輔助溝通系統版面符號之自動化歷程初探_分享人:黃詩琁_1110423
Image_34
黃桂君教授主持論文場次B:特教學生之教育及輔具使用_1110423
Image_35
中重度認知障礙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年教育目標分析之研究_分享人:陳任勳_1110423
Image_36
腦性麻痺大專生使用溝通輔具的現況及需求之調查研究_分享人:謝佳玲_1110423
Image_37
線上繪圖計算機融入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函數教學成效_分享人:曾敏_1110423
Image_38
王明泉主任主持論文場次C:特教學生社會技巧及生涯就業_1110423
Image_39
藝術活動介入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學習成效之研究_分享人:王欣宜_1110423
Image_40
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畢業生成人生活安排、生涯選擇及就業歷程之研究_分享人:鍾和村_1110423
Image_41
雙重殊異成人的職場困境與工作適應探討-以南部某大專資源教師輔導員爲例_分享人:蔡獻裕_1110423
Image_42
陳志軒主任主持論文場次D:雙殊學生輔導與STEAM教育_1110423
Image_43
國小自閉症資優生行為處遇與輔導個案研究_分享人:謝佑暄_1110423
Image_44
創造力STEAM:以一所漁村國民小學學生學習歷程為例_分享人:劉世閔、趙錫清_1110423
Image_45
「特我」與「優我」之雙殊匯融-一位情緒行為併數理優異者求學過程的自我敘說探究_分享人:趙世賢_1110423
Image_46
蔡明富主任主持閉幕_1110423
Image_47
閉幕與談人:陳明聰院長_1110423
Image_48
閉幕與談人:王欣宜主任_1110423
Image_49
閉幕與談人:陳志軒主任_1110423
Image_50
與會貴賓大合照_1110423
Image_51
特教書籍區展示_1110423
Copyright 蔡明富特教資源網 All right reserved. 最佳瀏覽解析 1024x768 IE 7.0 以上|瀏覽人次:96714